“你提的是七十年代以后的事,那螳螂人的事可是六十年代初,这俩能扯上关系?”
“不,我倒不这么看。”李副官摆摆手,“我觉得两者间必然有联系。”
“从我们现在查到的情况来看,一九六二年昆仑山的螳螂人事件,探险队就遇上那么一只,所以好多人怀疑那是编出来的故事。后来的十年里,也没哪个探险队在那片找着啥。”
“可到了七十年代末,八十年代初,咱们得到的螳螂人样本多了,目击者也说看到了不只一两只,有的说是一窝,甚至是成群的!”
“你的意思是,一九六二年探险队遇到的可能是最早的一代螳螂人,或许是受到了某种核爆炸能量的影响才长成那样......”许正阳推断道,“但核爆后的废料对它们的影响有限,不持久。所以接下来十年没啥发现,因为没能源让它们繁衍壮大。”
“到了八十年代,核电站的研究人员一来,带进来的核原料不断,这才影响到了地下生物。”
“对头。”李副官赞同地点点头,“我对西疆那块儿特别研究过,特别是它的沙漠戈壁和荒漠生态。”
“核电站试验基地要减少污染,肯定会选人烟稀少,连鸟兽都不多见的沙漠深处。”
“是啊,这样一来,动物变异的可能就小了。”许正阳附和道。
“可我查到,西疆有种虫,叫沙漠螳螂。”
李副官翻出一本图册给大家展示。
“沙漠螳螂是种小型的地上螳螂,公的也就两厘米左右,母的稍大些,也就三厘米上下。”
“它们身上有保护色,藏在沙子里很难让人察觉。”
“跑得飞快,长长的中后腿能让它们尽量离热沙远点,耐得住沙漠的热。”
“这品种的雌雄都没翅膀,全在地上跑,很少见它们上灌木丛。”
“挺有意思的是,它们不像别的螳螂倒挂着蜕皮,是站着完成蜕变的。”
“瞧这地上的生活习性和大眼睛,就知道沙漠螳螂反应快,狩猎狠。”
“当然,据我调调查,这种沙漠螳螂并非是我国本土物种。”
第二十五节
“它们源于巴坦邻近的国度,能在酷热与严寒交织的沙漠中存活。但要从两厘米大小的虫子,变化为一米七、一米八高的巨形,如同人类一般,实乃世间罕见。”
“那年,廖先生自西疆归来京城,欲向高层禀报,图纸一展开,铺陈于地,他竟半跪其上,指指点点,如是汇报。”爱美神回忆道,“起初,我们还以为他身体不适,后来方知,那是他在极端环境下养成的习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