豆豆虎文学>穿越历史>中华大帝国 > 第五卷 神州风雨卷 第十八节 英国与俄国
    斗进行得并不激烈,在付出了不到五十人的代价之后基本掌握了迪斯布尔,伍千守军十分配合的将步枪码好,犹如等待国王检阅的御林军。

    定西军将这些军人遣散之后马上离开了这里,但是之后的事情是所有人都没有料到的,一伙人打开了军火库,将自己的部落武装起来了,这支部落所属的民族在印度属于少数派,大约有一千五百万,排名十三。

    当然有了枪之后,这支部落便显出的血腥让人认识到了他们的残酷,不到两天时间内,就有将近两万人倒在了血泊中。这种混乱越来越大,印度的孟加拉邦

    十分迅速的卷入了一场民族清洗的风暴中。

    而这时的英国人,见北中国毫无诚意,就把谈判对象转到了南中国头上。

    英国在西藏最根本的政策就是把俄国人挡在门外越远越好。但是在东西两段略有不同,在相对富庶的东段藏南地区,英国人更愿意把它直接纳入到自己势力范围,那里有着英国人生活必不可少的茶叶。

    当赵尔丰试图改土归流,在察隅收税,并下令修建一条道路通过藏南地区到达印度的阿萨姆邦时,伦敦的茶叶价格都开始涨了。

    而在西段,巍峨的喀喇昆仑山造就一块人类最难生存的地区,一片荒凉,英国并不想自己亲自管理。但是那里生活着高原最美丽的动物藏羊和野牦牛,在英国地“探险家”没有进入到这片圣地之前。

    由于自然环境恶劣。人类活动基本没有,这两种动物的数量很大。而到了英国人离开地时候这两种动物几乎绝迹。多少藏羚羊和野牦牛成伦敦贵妃肩头的披肩。

    可恨的欧洲羊毛经营商和上流社会的小姐太太们,他们才是个个脸上沾满血迹的真正凶手。

    此时南中国正陷入与日本的大战,对西疆以无能为力。英国人琢磨着俄国一定不会对放在自己嘴边的新疆住口,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小人之腹,一猜一个准,那么英国就一定要把西藏放在自己地控制之下,而且要把印度疆界从喀喇昆仑上推进到昆仑山。

    英国人的小算盘打的很精。本来是把中国控制下的西藏作为英俄之间的缓冲,现在中国政府的影响力下降,那么就应该把西藏作为英俄之间的缓冲,显然西藏地方政府很难完成这样的任务。

    而且1897年的英俄条约也限制地英r藏名义上仍可保留在中国宗主权下的自治邦的地位,但在实际上应使它处于绝对依赖印度政府的地位,而且还英国成立一个有效机构,以便把中国和俄国都排挤出去”(英国外交部1912备忘录),第二。未划定边界地地区,尽量的把边界向前推一些就是必须要达到的目标了。

    一方面英国通过驻华公使朱尔典,这老东西估计大家毕竟熟悉吧,向南中国首相李鸿章施加压力。中国外交部提出干涉中国内政的五项条件:|.::权,并不承认中国视西藏与内地各省平等;3英国不欲允准在西藏境内存留无限华兵4以上各节先行立约,英方将承认之益施之于民国;5暂时中藏经过印度之交通应视为断绝。

    李鸿章一还需要英国对南中国政府地承认,二还要等着向英国借钱打战。只好表面同意。虽然李鸿章也是被逼无奈,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,他就应该担负起他的责任,在这件事上他本可以做的更好的。

    还是受英国的要挟,李鸿章只好派人参加了并不合法的西姆拉会议。在派出地人选上李鸿章还比较清醒,派出了前清的老外交张荫棠。他曾经于1889年由海上经印度查办藏事法保障陆路的安全,并作为当时清朝以无力控制西藏的证据。完全是胡扯,后面几任驻藏大臣都走的是陆路,荫棠看出解决西藏问题关键在外不在内,要解决西藏问题必先考察印度),弹劾昏误国的驻藏大臣有泰及10余名满、汉、藏族贪官污吏,上奏治藏刍议十九条,~丰实行,于英国人力争修改《拉萨条约》,还曾经任出使美、墨、秘、古四国大臣,在墨西哥排华案中,力争墨西哥政府赔偿款项310万墨元。现在拉萨还有一种花,叫“张大人花”,就是西藏人民纪念这位好官的例证。

    但是英国深知此人难对付,而百般阻难,李鸿章只好按照英国的意思又换成在英使馆工作的陈贻范,但又任命胡汉民做为拥有同等权利的代表,遭到英国的强烈反对而作罢,(这他妈叫什么谈判,直接说了算得了,当了婊子还想立牌坊,这就是所谓的“绅士”)。

    这位陈代表用英国人的话说是“一位文雅的,又经验的外交家”,可是这关于国家领土的谈判,山鸡都知道,只要有关地盘的谈判一定要把刀带上。

    李鸿章最后还是长了个心眼,暗中派出了心腹密探陆兴,中国驻加尔各答的领事和驻拉萨的长官。

    用著名的国际政论家内维尔马克斯韦尔的话说:“西姆拉会议本身就是一篇故事,其中外交手腕、强权政治和间谍活动都有过五花八门错综复杂的表演。”

    英国想把西藏分成内藏和外藏,学俄国分蒙古的做法。这样做是想把西藏同蒙古一样,在外藏,中国将失去一切权利。而陆兴发现了这个阴谋,马上提醒陈,并向李鸿章汇报(陆的身份很奇特,之前他是一个印度地华商。突然间就成了驻藏办事长官,他在会议期间同中央的电报来往极多。态度是寸土不让,李鸿章基本是言听计从,英国人认为他是李地密探)